金紙在我們傳統宗教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被人們做為與靈界溝通的工具。在孩子還沒出生前,父母便燒金紙向天向地祈求早生麟兒;孩子出生之後,歡天喜地,也燒金紙拜組先。孩子長大要考試求職,便前往廟宇燒香拜拜。考上的,燒金紙以表謝意;沒上的,燒金紙請求上天保佑。成家立業時更要燒金,拜神明拜祖先。可惜的是,長久以來每當人們一談到金紙,便會認為那是不吉利的象徵,更別提去注意到金紙上那美麗的版畫圖騰是多麼有趣。
住在苗栗竹南鎮的張益銘老師是金紙文化的守護者。他首先注意到金紙做為傳統文化的價值。民國六十七年時,張老師經營的麵包店剛開始賺錢。有一天無意得知家附近一間古董店老闆開價五百萬台幣要將一古老的金紙木刻版賣給日本人。張老師當下就勸他:「不要賣啦!你這樣賣,台灣就沒有了!」當時日本人殺價四百萬,老闆一聽,就跟張老師說,如果你要,三百萬就賣你。自此開始,張老師就和金紙結了不解之緣。他甚至打算放棄麵包店,開始投入金紙的研究。兩年之後,張老師為了買金紙版畫,以致入不敷出,甚至負債。那時還不斷有南部的賣家希望把自己的版畫蒐藏賣給他。原本一開始反對張老師從事金紙研究的師母,此時竟自掏腰包將那些骨董買下,只因不想看見張老師為錯失寶物而沮喪懊悔。
金紙究竟具有什麼魔力,使張老師放棄賺錢的生意而走上這條「不歸路」?仔細看金紙上的圖案,張張都有故事可說。例如圖一中的太帥(太歲)是隱喻日據時期在台灣的日本人。日本人很兇,怒髮衝冠,眼神凶惡,手握拳,腳一跺地便入土三分。
圖一
在早期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每當有人往生,死者往往只身著薄薄的壽衣,上覆一張版畫(圖二)。那張畫上的內容盡是些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各式各樣生活用品,奢侈品如煙斗和珠寶首飾一應俱全。死者的衣物要留給後代續穿,可不能真燒,因此才有這樣的版畫出現,撫慰家屬的心靈。
圖二
不同時期所印的金紙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希望。現在人人希望去美國加拿大淘金,偏偏這種運氣不是人人皆有。因此坊間出現冥府專用綠卡、楓葉卡,一圓死者在世時無法達成的夢。
圖三
金紙紀錄著每一代人們對生活的期望、社會的現實;它不是高高在上、被封在博物館玻璃裡的展品,而是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習俗文化。但也就因為金紙的「平凡」,使得人們不曾「正眼」看它一下,甚至對其產生誤解。「金紙背黑鍋背太久了。」張老師抱不平。
採訪結束要離開之前,張老師送了我們一人一張金紙做為紀念。亮黃色粗纖維紙上貼有閃著溫潤金屬光澤的錫箔,有大紅色方正印章圖騰,中間站了三位表情逗趣的神明,而頭上正中央印著小字四枚:祈求平安。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夾在書中。下回若是有朋友不小心瞧見我這特別的書籤,並對此大驚小怪,我可要把張老師和金紙的故事再說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