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緩的,阿嬤從皮夾裡小心翼翼的掏出放在小封套裡,並排著的兩張大頭照,一張是自己,一張是已故先生的照片,跟我們說起她在旗津的舢舨船擺渡歲月。
舢舨船, 在交通尚不發達的年代對旗津居民來說扮演著臍帶的角色。一直到民國七十三年過港隧道完工以前,它不僅頻繁的兩地往返於高雄與旗津,也是當地居民謀生的重要途徑,所有的民生用品、藥物、食材、一磚一瓦等,都是倚賴著舢舨船來進行運送。
「剛來的時候,還都是用手划的,從早曬到晚,很辛苦。」阿嬤一邊回想一邊說道。結婚後才學會擺渡的她來自彰化小鎮,22歲時來旗津旅遊因而認識了未來的先生 (以下以阿公稱之)。
同樣也是彰化人的阿公七歲就和母親一起搬到旗津,一直過著討海的生活,母親則是幫日本人煮飯貼補家用。但討海的情形每況愈下,生活壓力漸增。當時正值擺渡業日益興盛的時候,阿公於是開始做起渡輪載貨的生意。
而從彰化遠嫁過來的的阿嬤來自有錢人家,父母親當時極力反對這樁婚事,一方面希望女兒能嫁的離家近一些,一方面也不捨她過如此辛苦的日子。但父母最後仍舊尊重她的意思,母親還選了多匹精緻的布料作為她的嫁妝。
想起這一段往事,阿嬤只靦腆得說“看甲意就好”,阿嬤的小兒子在一旁笑道:「她到現在想到我父親都還常常哭呢!像水龍頭一樣停不下來。」對於父親的印象,他則以嚴格的慈父來形容。當時因為生活困苦,養家的壓力極大,阿公對家人雖然兇,但卻從來沒有打過他們,也盡其所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渡輪的生意一直持續到政府開始提倡觀光,收走民間的船隻為止,加上過港隧道開通後,高雄與旗津港口往來的載貨量亦銳減,渡輪產業於是逐漸式微。
“辛苦的日子都過了,都過了,當初只覺得日子過的去,小孩有辦法養大就好了!”阿嬤望著遠方說道。
一時間,我想起了外婆,她們都象徵著在艱苦的時代裡吃苦耐勞,卻從不怨天尤人,只求一家人能夠溫飽的堅強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