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教室窗外鑼鼓喧天。
「聽說今天是媽祖出巡,很熱鬧喔!」一位同學拿著他的相機開心地對我說。看來他是拍到些有趣的相片,心情挺不錯的。我「喔」了一聲。對於我這南部小孩來講,對這種宗教活動已司空見慣。以前家附近的廟宇偶爾會有八家將在練習,旁邊就放了幾座神轎。神明出巡就是坐著神轎出來視察。普通人對於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事物並不會加以注意,往往在不經意的一瞥之後,就把剛剛的畫面拋諸腦後。
夏日的環島旅行由台中至鹿港,開闊的道路旁除了野草電線杆就是一家又一家的神桌家具大賣場。神桌因為要供奉神明的關係,往往製作精美,有著細緻的彫刻。我納悶:「這些神桌是台灣做的嗎?但大量生產的東西,台灣人工地租都比較貴,還是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呢?」到了鹿港,我們「理所當然」按圖索驥拜訪了當地有名的廟宇,除了驚歎於廟宇建築本身的精雕細琢之外,我們都忘了提出一個問題:「這些美麗的彫刻究竟是怎麼來的?」
鹿港之後,我們陸續又前往彰化王功、嘉義山區、台南市旅行。這樣的疑問本來又會像曇花一現般地從我的記憶中淡出,但巧的是,我們在台南的神農街,無意間闖入了一間雕刻師傅的工作室。一探進去這昏暗的平房,一尊未完成的神轎立在眼前,後面是神桌,上面奉著一尊紅面關公。再走進去的小房間裡坐了兩位師傅,一老一少。年輕的那位大哥是老師傅收的徒弟,也是整個台南做傳統民俗、宗教雕刻的最後一人,他之後就沒有其他年輕人傳承了。
認真工作中的大哥
傳統雕刻採師徒制,但也有父傳子的情況。老師傅說,就算這行業要斷絕了,他也不會硬逼兒子來學,因為他看不見民俗雕刻在台灣的前途。老師傅看起來六十歲左右,在他年輕時,不喜讀書,便入行學一技之長。那個年代的雕刻算是熱門行業,產品甚至外銷到日本。但自從大陸崛起之後,訂單數量跟著減少。一尊神轎往往是由一百多組細緻的木刻組成,而要完成其中一組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中國大陸人多,他們可以短時間內合力刻完一尊神轎。而台灣工資較高,人力少,所需製作時數也較長,惡性循環之下,台灣訂單愈接愈少,從事這行的師傅也逐漸凋零。沒有錢賺,就沒有後輩願意加入。
大哥一面和我們聊天,眼神專注地盯著桌上未完的作品。他左手旁放著許多金屬雕刻刀,它們看起來如此相似。每當大哥要雕不一樣的花紋時就會用左手快速翻找適合的雕刻刀。我們驚訝於這樣的專業,大哥卻只輕描淡寫的說,久了就知道要用哪種工具了。
一排各個功能都不同的雕刻刀。原來要完成一件細緻的作品,所需要的工具會這麼多!
一件物品的完成是許多人分工合作努力的結果。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往往只在乎自己花了多少錢。對於價錢便宜的物品,我們抱持著「用壞沒關係,在買就有」的想法。但是有些事物的價值是千萬不可用金錢來衡量的。
一件雕刻必須先由木工選好材料,而後裁切成需要的尺寸與基本造型。大哥給我們看他最近才完成的作品,一尊由六木條組成的獸頭雕刻。首先,木工把六片木頭切好、卡榫切好(真是精準的卡榫!這組雕刻彼此緊密地合在一起),接著交給大哥做細部刻鑿。
獸頭雕刻
有別於敲鑼打鼓的廟會,雕刻師傅們領微薄的工資,在小小寂靜的工作室中,把客戶的要求達成,把作品刻的盡善盡美。在看完熱鬧的媽祖出巡後,拍完廟宇照片後,我們是不是,也給那一群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師傅們一些掌聲呢?
在寂靜的工作室中,師傅們雕刻出華麗的木雕宗教作品